散播“产能过剩论”的人,该来北京车展看看
为2024北京车展准备了将近2个月时间,他的任务是在比亚迪展台为外国观众提供讲解服务。“车展前两天(25、26日),我接待了20多位外国客人,他们对中国新能源车兴趣极大。”王鹏说。
阿尔特姆·贡索夫是一名来自白俄罗斯的汽车记者,他专程来到北京车展进行为期一周的报道。“中国制造的汽车质量非常好,技术先进有趣,设计新颖独特,使人印象深刻。”他说。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25日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透露,2024年第三、四季度,零跑会正式开始登陆海外市场。“国内、国外双发展,我们今年全球会开出200家以上的经销商门店。”朱江明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与高速增长,身临北京车展现场的人感受更为真切,这也是对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论”最有力的回击。
“一百多人外国经销商团队来展台交流”
王鹏所在的接待团队共有16人,他们经过了层层选拔,才出现在了北京车展现场。“我接待的外国观众里,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印度,还有来自美国的,他们问的问题大都和技术有关。”
长安汽车展位也准备了专人接待外国观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接待的外国观众以来自欧美居多,也有日韩和中东国家的观众。“外国观众确实不少,这个情况我们提前有预判,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都有影响力,相信他们会来北京车展实地看看。”该工作人员说。
当被问及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直观感受,阿尔特姆·贡索夫脱口而出“Amazing”。他认为,新能源将主导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这轮变革中,中国将扮演重要角色。
记者25、26日连续两天在北京车展展览地之一的国展顺义馆探访,这里各种肤色的外国观众随处可见。展馆内一家便利店内,排满了买咖啡的外国观众。在汽车展台,有些外国观众会进入车内体验拍照,有些外国观众会隔窗仔细观察。
朱江明也提到,“今天有一些欧洲的行业协会,还有一百多人的外国经销商团队来零跑的展台参观交流。”
车企心里有本明白账
所谓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产能大大超出国内需求,也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承受能力。
记者采访发现,2024北京车展期间,车企的行为以及车企负责人的态度已对这种论调进行了有力回击。是否过剩,车企心里自有一本明白账。
同样在北京车展现场喊出“Amazing”的还有小米创始人雷军,他用这个词来肯定小米汽车的销售表现。
据雷军25日在车展现场透露,小米SU7最新锁单量75723辆,发布28天,交付5781辆。当日,他还透露了一些未来规划,比如“今年交付目标为10万辆”“3年后启动国际市场”等,显示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信心。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比雷军更有信心。25日,小鹏汽车正式公布了全新品牌MONA,何小鹏放言:今年下半年,会比小米SU7有更好的销量。
蔚来汽车第二品牌乐道将于5月中上旬发布,瞄准纯电市场。北京车展期间,蔚来创始人李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了50%,但纯电汽车的渗透率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纯电汽车产品上市。
车企大笔投入的动力和销量信心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
根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4月1-21日,新能源车市场零售4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量达到219.2万辆,同比增长了31%。
计划在今年登陆海外市场的零跑汽车,国内销售情况同样乐观。2024年一季度,零跑汽车累计交付达到3.34万辆,3月份交付1.46万辆,同比增长136%。
其他一些中国车企在车展期间也透露了目标。
比亚迪相关人士透露,2023年比亚迪销量302万台,2024年要在此基础上增长20%,预估360万台左右。岚图汽车表示,计划到2030年,布局世界六大洲,进入全球60国,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海外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东风汽车则表示,未来三年投入600亿元深耕新能源。
要从全球实际需求看中国汽车产能
针对所谓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产能过剩”的论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对中新经纬表示,从拥有已售车型的企业来看,中国车企的产能利用率高于国际水平。
瑞银全球研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4月26日在最新一期电动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称,在中国上市汽车制造商中,汽车产能利用率从2020年的70%升至2023年的74%。
章弘进一步分析称,202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出口对象中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暂时没有汽车工业,或者汽车生产能力不足,中国出口的汽车正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丰富了当地消费者的选择,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当地汽车市场繁荣。“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没有汽车消费需求,中国汽车产品是无法进入其市场的,因此要从全球实际需求来看中国汽车产能。”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说,中国国内对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需求,此外,全球需求和绿色转型也需要充足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应站在全球视角去看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对新能源车需求很大,但全球的需求更大,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要满足全球各地的市场需求。”张翔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